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大众日报】彭红枫、刘海莹:切实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

2020-01-10 11:08:3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投资、稳预期等“六稳”工作的重要抓手。但是,制造业具有生产链条较长、生产周期性及回笼资金速度较慢等特点,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对资金特别是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尤为迫切。

制造业缺乏资金支持,尤其是缺乏中长期的稳定资金支持,进而难以在正常经营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创新研发,极大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何专门提出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制造业下行压力大,发展增速放缓。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企业生产投资趋于谨慎,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有所放缓,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投资前三季度增速为2.5%,比上半年低0.5个百分点。此外,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平均实际增速为6.18%,2019前11个月的平均增速下降到5.64%,行业整体不景气,发展增速明显放缓。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也显示,11月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时隔6个月后才重回扩张区间。此外,由于人工成本上涨、融资难融资贵、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意继续从事制造业,出现脱实向虚迹象。

制造业面临融资难题,创新研发力度不够。我国制造业整体面临着较大的融资难题,融资不足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端制造领域。但金融在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中长期贷款占比低。制造业缺乏资金支持,尤其是缺乏中长期的稳定资金支持,进而难以在正常经营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发,极大制约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制造业融资存在资金配比不均衡问题,一些大型企业并不缺乏资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身上

剖析根源,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供需两侧来看,是产能过剩和资金配比不均衡问题。


产能过剩问题依旧存在,传统制造业需要优化升级。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有所缓解,但依旧存在。虽然有外部需求面临不确定性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创新能力不足,在传统产品需求面临萎缩的情况下,对中高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不足。因此,传统制造业需要优化升级,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更好实现自身发展。

资金配比不均衡,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瓶颈限制了技术突破。制造业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为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资金不足限制了其实现技术突破。相比于民营、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与上市公司,但这类企业往往并不缺乏资金,这就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可以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身上,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

金融机构审查严格,间接融资成本高。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规模小、抵押不充足、信用等级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会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在进行放贷选择时会着重考虑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偿债能力,尤其是面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时,为降低贷款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会设置较严格的审查标准和繁琐的贷款流程。而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相应标准或者将会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从而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此外,现阶段我国融资结构仍以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也难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资本市场不完善,直接融资门槛高。在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间接融资渠道存在问题时,直接融资方面也未能给予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以足够支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面临着较高的门槛。一些中小微企业在信息披露、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难以满足中小板和创业板对股票和债券发放的要求,限制了其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

切实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以更好匹配企业生产周期,增强市场主体对实体经济的信心,促使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

企业中长期融资增长情况,反映了市场主体投资意愿和融资需求转化效率。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一方面中长期融资可以更好地匹配企业生产周期,可以为企业的长期稳定经营和进一步的创新研发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市场主体对实体经济的信心,增强市场经济活力,促使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脱虚向实,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方面,要引导银行资金尤其是中长期资金,更多流向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首先,要着力化解企业和银行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要做好自身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经营和管理水平,完善财务信息,降低违约风险。银行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对企业信息的管理和监控。同时,也可以通过成立增信担保公司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支持,帮助其获得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方面,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对部分发展潜力大,资质高的企业可以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其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步有序推动债券市场双向开放。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化评价体系建设, 提升债券市场流动性。在直接融资市场要制定更加灵活的中长期融资策略,促进企业更好利用直接融资市场获取资金,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政策方面,也要适当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流向制造业企业,通过定向降准、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资金支持计划纳入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考核中等方式,来引导银行的信贷投放,加强银行内部激励考核机制建设。

优化国企民企分工结构,加强创新支持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国企民企要分工合作,在布局上优化,各自发挥长处,发挥协同作用。国企主要从事制造业上游领域的生产活动, 是国家科研等重要成果进行转化的载体。对国企的支持要将重点放在创新研发方面,继续发挥好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民企更多从事制造业下游行业,更加接近市场。当前许多科技创新型的民企发展越来越迅速,一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也正在崛起。这些产业往往结合了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新兴制造业发展的新机会,也是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兴动力。从事这部分产业的民企,普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积极性,要通过中长期资金支持来鼓励和助推他们发展。此外,除了资金支持, 还要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

协调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财政政策方面,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已经从17%降到了13%,为制造业企业减轻了很大的税收负担。下一步在继续巩固之前减税成果的同时,也要继续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尤其是科创型制造业企业的税收减免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和增加补贴等方式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货币政策方面,要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大水漫灌,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中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制造业企业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此外,要逐步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形成机制,积极推动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提升,带动企业贷款利率下降。

 

(作者单位: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